



????桃源州水库及三和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是2013年实施的试点工程,过去这里到处是荒山、荒坡、荒沟,春天一沟泥,冬天满沟冰,农业生产条件十分差。借助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坡地改造成了梯田,荒山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汉寿县抓住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大好机遇,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改造为重点在全县有序铺开。
????“再过一个多月,山上就全绿了。在过去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3月21日,在汉寿县丰家铺镇楼背村,当地绿博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江波指着前方渐渐泛绿的山坡感慨地说道。 ?
????春季到来,正是茶花、樱花开花时,“到时候,这里漫山遍野开满了茶花、樱花,来这参观游览的人多了,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的村民收入。”?陈伟成信心满满地说。
????美了家园
????富了百姓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来到山顶,顺着杨江波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近万亩梯田从半山腰绵延到山顶,从这座山梁连接到那座山梁,铺满了邻近的几个山头,一眼望去,满目葱茏,昔日平秃的山川平添了一份生机。
????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是关键。短短几年间,汉寿县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区换新颜,充分展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潜力和希望,同时为全市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水土保持验收,提供了可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示范园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带动周边重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共流转贫困户土地584.4亩,涉及贫困户57户223人,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加纯收入1000元;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特聘请22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加收入1.5万元;通过金融产业扶贫贷款500万元,带动100户352人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年增加收入4000元;公司还经常自助多名贫困户,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在以前,我们这里的路很不好走,有的地方还得过沟爬坡,往地里送化肥、往回运庄稼都很费劲。现在路平了,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好多了!”楼背村村民陈伟成高兴地说。据了解,以前这里丘陵坡地多,没有任何水保措施,跑水、跑土、跑肥是常有的事。有机肥大量流失直接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更对下游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三月春回大地,路边绿油油的红豆杉,以青山绿水为主的大型壁画,把汉寿的小山村衬托得生机盎然。
????汉寿县丰家铺原本植被稀少,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山川重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广。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短板”,制约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
????坡地改造成了梯田,荒山披上了绿装。
????三月春回大地,这里漫山遍野开满了茶花、樱花。
????据了解,汉寿县林业科技示范园在丰家铺镇楼背、杨柳等村流转林地10000多亩,主要经营项目有优质有差高产栽培、科研示范、种苗繁育、科技推广等,配套绿色观光、体验采摘、手工压榨、运动休闲、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年产值上千万元。
#p#分页标题#e#????水保工程不是单一保护生态的工程,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汉寿县水保工程项目区治理后,各类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达300公顷。
????“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引来众多项目整合投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才有了今天的这幅美景。”汉寿县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彭海峰介绍,这里自水土保持项目开发以来,蓄水保土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泄入河流的泥沙量,改善了水质,减少淤积,提高了河流的行洪能力。?
????随着林草覆盖率的增加,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保护了村庄、道路、农田等设施的安全,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随着林果业的发展,流域内村民有了自己的产业,项目区内村民安居乐业,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保护常德建立起生态绿色屏障。
????三月春回大地,这里漫山遍野开满了茶花、樱花。
????楼背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
????记者 祝嘉锶
????汉寿县2014年实施了涂家段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2015年实施了砖墙河段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016年实施了楼背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据汉寿县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彭海峰介绍,2018年汉寿县将实施杨柳项目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总投资500万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9平方公里,实施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济果木林,封禁治理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接下来,示范园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把握市场导向,切实为全县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树立典范。
????绿了山川
????近年来,汉寿县县委、县政府坚定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区域治理,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施工,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成为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